音频中国

标题: 想知道通俗唱法的秘诀吗?点这里~~! [打印本页]

作者: 薄荷TU    时间: 2015-4-19 12:48
标题: 想知道通俗唱法的秘诀吗?点这里~~!
想知道通俗唱法的秘诀吗?点这里~~!4 j0 K4 @9 S' H" ^. C% O
1.声音
! f, Z. e, V( C% t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
; u  H# M9 _8 v/ }+ u) a1 k. F2.音量/ U$ {* a8 e3 u' A9 {& E* \
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7 R7 j7 z/ H8 X: U1 k
3.音质6 M$ W* Q. p+ |  B7 l
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5 ^, w8 |! M. b. ?0 C+ F
4.声乐术语
4 p, b. s# [7 I2 G% m7 n在通俗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 d/ |! S. c6 @, e; Q
“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 j* k) f! e8 a2 ~
第一,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
: h& [5 H% a9 X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
( ?  g' l4 i* e$ q0 r# F- U2 @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
' G. u& P/ u! y8 m: q5.吐字
4 E8 r0 ]' b1 I4 ~7 Z7 ]! Q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4 V  d4 y: b& f" |8 I* r5 K
6.气感$ Q% r& Y3 }0 }  Z
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1 N" E4 o# b  {& B3 [+ g; E; ~2 e! Z
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学效果来建立自己的不同“状态”罢了。       
3 x) V, Y3 Q" f4 ^% c9 e4 R* ?
) b  M6 c8 C0 u, t0 A, r  N6 W




欢迎光临 音频中国 (http://yinpinzhonggu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